幾年前,內部開始發展技術策略藍圖,透過藍圖告訴研究團隊未來科技可能走向,ITRI應該要朝哪裡走,如何帶領台灣產業往前。裡面共有智慧生活、健康樂活、永續環境及韌性社會四個跨領域研究方向,依外界變化隨時修正。根據應用領域,有些共通技術我們稱為智慧化致能技術,Enabling讓你變成可能,這些技術就會用在這四個領域,像人工智慧、半導體都屬於共通技術。這是一個觀念的改變,對準問題、對準應用領域,而不是對準技術專長。例:智慧醫院,除了生醫外,也要資通訊、機械一起參與,以跨領域思維、解決問題導向來做研發佈局,對ITRI來說這是一個科技研發大主軸。
過去50年,工研院在台灣經濟成長每個時間點扮演重要角色。未來50年,工研院要扮演什麼樣的角色,讓組織繼續永續發展?這是我們要思考的,所以我們發展了另一個大主軸「組織永續發展」,對同仁來講可能是比較新的思維。
從企業經營角度來看,組織永續發展一定要有Road Map。因此,2022年,我們很努力做了第一本組織永續報告書。剛開始大家也不曉得從何做起,於是我們仔細研究聯合國17項SDGs永續發展指標。事實上,這是對國家的發展,後來變成是對社區的發展,最後才轉變到對企業的發展。我們將17項SDGs整理歸類成以下六大項:
1. 科技研發:技術策略藍圖已在做這一塊。
2. 產業發展:ITRI對台灣產業的推動和貢獻。
3. 社會公益:用科技來為台灣社會做社會公益
4. 友善職場:大家在ITRI工作環境必須要好,組織才會永續發展
5. 人才培育:到工研院少林寺十八般武藝,學完後就出去,對我們來說是人才流動,有進有出,對台灣產業才有幫助。
6. 永續環境貢獻
用這六項分析組織永續發展的進步狀況,2023年年底發布第一本永續報告書,第一本因為大家沒做過,很辛苦收集很多資料、數據,剛開始著重Reference Benchmark部分,今年7月會發布2023年的永續報告書,未來會關注增加、改善或更進步的部分,譬如從2022到2023年社會公益做了什麼更好的事情。從一個研發機構角度來講,除了技術策略藍圖外,我們要組織永續發展的一個方向,這是現在整個工研院的兩個主軸發展。
台灣資本市場跟科技市場中間的連結比較弱,如何讓科技可以得到資本市場的支援,繼續發展下去,尤其新創公司,這方面是工研院希望能帶來的不同思維。大約2018年,在一次跟蔡總統、年輕人座談時,有個年輕創業人,跟蔡總統報告他剛開始創業,沒有機器也沒有廠房,只有智慧財產,到銀行借不到錢。在國外無形資產所謂intangible asset,無形資產也就是智慧財產,是可以到銀行去融資。
2017年有產業創新條例,希望讓銀行能參與這樣的投資,所以我們跟信保基金、40幾家銀行,聯合成一個三角形,工研院做技術評鑑,信保基金當擔保,銀行來融資出錢。新創公司可以用智慧財產、無形資產到銀行去融資。過去四、五年間已有很多大大小小案例,很多銀行參與,大家非常支持。在台灣新創環境裡,Early stage非常困難,那工研院可以幫忙這段路。
前年綠色金融出來,銀行也希望有綠色融資,把資金借給綠色科技或綠色專利,技術上若願意發展跟綠色、永續有關的技術,銀行願意做融資,等於無形資產裡面,再縮小到ESG永續這塊。基於先前無形資產融資經驗及推動運作。我們一樣做專利評鑑,技術拿給我們鑑定,這算不算綠色科技、綠色專利。如果算,銀行就用這個判斷要不要把錢用綠色融資辦法借錢給你。這樣子等於是在促進整個台灣綠色科技投資。
先前做循環經濟的「馳綠國際」,透過我們評鑑他的專利、智慧財產,判定屬於綠色科技,銀行願意用綠色融資方式,把錢先借給你,讓你發展綠色科技。另外,和中國信託進行另一個計畫,中國信託想幫助客戶,若客戶想投資永續科技或發展科技的話,他願意用不同貸款方式,或不同投資方式給他的客戶,那ITRI扮演鑑定角色,我們也樂見更多金融界來合作。
我們4月19日剛舉辦第三屆 ITRI Net Zero Day,在論壇上也把相關技術、正在發展、已經可使用的技術拿出來做展覽。希望如果各界覺得這技術對未來經營永續、減碳有潛力,大家一起來努力往前。
我們大概分成四大塊,第一是供給面,供給面是要有綠色能源,有太陽能、地熱技術、燃料電池,及今年展出重點的氫能等等。第二是使用需求面,改變人使用能源的行為,若行為不改變,到2050年的挑戰性會比較高,所以需求面要改變。此外循環經濟循環使用,也有虛擬電廠可以分散能源,對碳排有正面影響。第三是製造面,台灣是製造業為主的國家,製程如何減碳、智慧化、最佳化、少碳排等。最後,整個環境還是會有二氧化碳,那我們用碳捕捉技術這樣的技術。
在紡織領域,舊衣服回收後,經過判斷材料、分類,去色才能再使用。我們開發雷射分類,把布放過去掃描,一秒鐘內就知道它的材料,含有那些成分。平常大多使用對環境不好的有機溶劑去色,於是我們開發水溶性去色,去色效果更好,但不污染環境,這是在紡織產業裡應用。碳捕捉技術跟中鋼進行鋼化聯產,在不同領域有不同的技術。
過去一年,我們積極推動技術策略顧問團。很多台灣中小企業很想要做,但不知從如何下手,來到我們現場,看到很多技術都很好,但然後呢?他也不知道怎麼辦。我們希望能幫他看A to Z怎麼走這條路。技術策略顧問團進到公司裡先盤點,盤點後告訴你什麼是你的痛點,有哪些技術可考慮,會有什麼結果,如何導入技術等。這樣的顧問諮詢服務,對還在摸索過程的大家,是非常重要的,我想這是工研院對台灣產業走向淨零的幫助。
國發會政府發佈的淨零2050路徑,希望未來氫能會佔到9%到12%的能源供給。全世界都對於氫能抱有無限希望,氫燒了後就是水,完全不排碳,但是氫取得和運輸等議題需要大家研究。過去幾年,日本很積極發展氫能,可能是世界上相對領先的國家。而台灣在氫能上,如何找到我們的定位。2022年時,因為我們跟產業走得比較近,所以重點著重在氫能應用策略,更因應全球在氫能議題進度快速不斷更新。
這次展出中,我們推出了一個「氫能創新平台」,想法是在台南沙崙綠能園區裡,你可以在這平台上技術驗證、技術測試或Demo,大家一起來合作,目前大概11家左右參與廠商到沙崙那邊。
我們將整個氫能分成三大類,第一大類是產氫,台灣產氫應該算是比較受到限制,所以我們有綠能產氫,或用餘氫再利用。在科學園區裡,餘氫回收利用已經在處理,我們有那種技術,所以這些技術,就是我們在產氫方面的技術,比如怎麼樣電解氫,怎麼樣讓氫電解,餘氫再回收把它純化,純化後就可以送回再使用,這是在氫生產的部分。
第二大類是運輸跟儲存。氫產完後一定要運輸或者是儲存,因為它臨界點非常低,在傳送跟儲存有很大的挑戰。這部分就是整個基礎建設,應該怎麼做。我們貨運部分有些感測技術或感測塗料,可以知道管子上有沒有漏氣,或者檢測到哪裡出了問題,這是在基礎建設部分。第三應用方面,比如發電、燃燒或燃料電池。這個電車的氫能車來使用,那燃料電池部分,我們用複合材料來做氫桶放在車上,跟鋰電池比起來相對來輕,且續航力較長,我想我們把氫的創新測試平台,分成這三大類。
2023年,工研院Spin off 一間做餘氫純化再利用的公司。我想對整個科技產業,這是非常重要的一間新創。在未來氫能發展上,很重要的一個觀念,為什麼我們非常積極推動,看起來到2040才會有氫能使用,但是現在不做,2040沒有氫可以用,基礎建設都還沒完善。也想呼籲社會大眾,整個氫能產業應該要動起來,如果2040、2050要靠氫來做發電使用,我們一定要加強!
「草根運動」事實上是很有意思的事,怎麼樣讓全民百姓都能夠了解,減碳是好事,排碳是不好的事,這價值觀要先建立起來。用草根運動能把它簡化,像丹麥,它是歐洲一個非常成功用草根運動來推動的案例,從基層社區開始推動要用綠能。真的沒有一個人是局外人,今天的一舉一動,都會影響到整個排碳,多多少少的問題而已。這觀念要靠社會大眾、媒體,大家一起建立起來。
政府的政策當然也會幫助整個推動,而工研院縮小到能源部分,持續做正確知識推動,希望讓大家了解台灣能源有百分之九十幾是進口。今天要大家同舟共濟一起解決這個問題,不只是單方面,而是從需求端、使用端全面努力。
第二部分我們成立人才聯盟,利用獎學金來鼓勵學校學生或業界人士,來參與能源的專業。過去幾年能源專業人才較少,從全球能源股反應上也可以觀察到現況。用獎學金或不同方式,讓人才培育形成正向循環,有更多專業人才投入,讓議題走向正確方向。
第三部分是希望推動跨領域,鼓勵學生在大學裡不只修專業科目,更要想想跨領域,我們也與大學合作開設跨域課程,推動T型人才養成觀念,不僅有一個垂直專業領域,對很多其他相關領域也有所涉獵。